版权所有©2020 - 2021. 知声教育 知声教育湘ICP备2021010503-1号 湘公网安备43019002002076号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惑:“明明严格依照台词进行配音,可为什么听起来总像是在自言自语,缺乏对象感呢?”“为什么我的配音显得如此干涩,缺乏交流感,无法让听众产生共鸣?”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的这5个极为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你在配音时精准地传达情感,让你的配音作品立刻变得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文章有点长,大家一定要耐心看完,慢慢领悟。
通读稿件
理解角色特性
在正式开展配音工作之前,对稿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通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所提及的“通读”不是机械地诵读一遍台词,而是要求配音者对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情景展开深度剖析与理解。
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关键步骤:
精准把握人物特点
全面了解人物的年龄层次、性格特质、职业属性等基础信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他们的声音特质、语言表达习惯存在显著差异;性格的迥异也会在台词的节奏、语调等方面得以体现;职业背景则会影响人物的用词习惯与思维方式。
细致分析场景环境
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室内还是户外,具体的时间设定是白天、夜晚,还是黄昏、黎明等。场景环境的不同,会对人物的声音表现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嘈杂的户外环境中,人物可能需要提高音量、加快语速以确保信息传达;而在安静的室内,声音则可能更为轻柔、舒缓。
理清人物关系
准确判断对话双方的关系亲疏远近,是上下级、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等。人物关系的不同,决定了对话时的语气、态度以及情感投入程度。亲密关系下的对话可能更为随意、自然,充满情感交流;而疏远关系则可能较为正式、客气,甚至带有一定的距离感。
明确对话目的
深入剖析角色在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以及期望达成的效果。是为了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还是为了说服对方、解决问题等。对话目的的不同,会引导配音者在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突出重点、增强表达效果。
深度揣摩心理活动
结合具体的场景环境与人物关系,深入思考角色在当下的内心想法与情感波动。角色的心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例如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下,声音可能会颤抖、语速加快;而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声音则可能更为欢快、明亮。
以一个在寒冬里等车的老人角色为例,基于上述分析方法,该角色通常会具备以下声音特征:
①受寒冷天气影响,声音会出现轻微的颤抖现象,以体现身体因寒冷而产生的不适。②由于年龄较大且身体机能下降,加上寒冷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气息会相对较虚,表现为声音的力度不足、气息支撑不够稳定。③寒冷可能导致老人的嘴唇、舌头等发音器官不够灵活,从而使得吐字不够清晰,部分音节的发音可能会出现模糊、含混的情况。④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寒冷环境下的行动不便,语速可能会比较慢,以展现其行动迟缓、思维反应相对较慢的特点。
通过这样全面且细致的分析,配音者可以迅速且精准地定位角色的声音状态,为后续的配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塑造出更加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注重训练
积累配音技巧
平时要注重训练积累配音技巧。气息控制在配音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配音的重要基石。科学且正确的呼吸方法,对声音的质量以及表现力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在配音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格外重视以下针对性的气息练习;
基础练习
腹式呼吸训练
如果不知道怎么练习,可以采取平躺姿势,将一本厚度适中的书籍平稳放置于腹部。随后,全身放松,专注于腹部的起伏,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应缓缓隆起,感受气息充分下沉至丹田;呼气时,腹部则逐渐收缩,将气息平稳地呼出。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增强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为后续的配音发声提供稳定的气息支撑。
气息长短控制练习
运用“s”音进行均匀呼气练习。保持口腔自然张开,舌尖轻抵下齿背,发出清晰、平稳的“s”音。在呼气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气息的均匀输出,避免出现忽强忽弱、时断时续的情况。通过不断延长呼气时间,逐渐提高对气息长度的控制能力,使声音能够更加持久、稳定地表达。
气息力度控制练习
借助“ha”音进行气息强弱变化的练习。发声时,根据不同的力度要求,调整气息的冲击强度。在发出强音“ha”时,要加大气息的输出量,使声音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而在发出弱音“ha”时,则要适当减小气息的输出,使声音轻柔、细腻。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气息力度的调节技巧,以便在配音中能够根据角色情感和剧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力度的声音。
情景应用
紧张情景
当角色处于紧张状态时,呼吸会变得短促而急切,声音也会随之发紧。此时,配音者应通过快速、浅表的呼吸方式,模拟紧张情绪下的生理反应,使声音表现出颤抖、急促的特点,从而增强角色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放松情景
在角色处于放松状态时,呼吸应绵长而舒缓,声音也会显得自然、平和。配音者需采用深长、均匀的呼吸方式,让气息平稳地流动,使声音听起来轻松、自在,展现出角色内心的宁静与惬意。
激动情景
当角色情绪激动时,气息会变得急促,声音的起伏也会明显增大。配音者要加快呼吸节奏,增强气息的冲击力,使声音在音量、音调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充分表现出角色的激动、兴奋或愤怒等强烈情感。
疲惫情景
在角色疲惫不堪时,气息会变得微弱,声音也会显得无力。配音者应采用虚弱、短促的呼吸方式,减少气息的输出量,使声音听起来沙哑、低沉,仿佛身体和精神都已极度疲惫,从而生动地刻画出角色的疲惫状态。
这些看似细微的气息变化,实则是赋予配音作品真实感与生命力的关键要素。配音者精准掌握了气息的控制技巧,就好比握住了开启情感表达大门的钥匙,能够在配音过程中更加自如地传达角色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养成习惯
学会观察生活
不少人都认为配音需要有很强的天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最生动鲜活、直击人心的配音表演,灵感与素材往往源于生活。生活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每日所经历的对话场景,都是最天然、最优质的配音课堂。
当我们漫步于街头巷尾,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当我们静坐在公交车上,聆听着周围乘客的轻声交谈;甚至当我们置身于热闹非凡的菜市场,与摊主讨价还价时,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值得深入学习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其实都是配音艺术的生动教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领悟。所以说如果想在配音中精准地把握对象感,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我们要用心去聆听身边人的对话方式,从中汲取灵感与养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
不同距离的对话
亲密距离(0 - 0.5 米)
在这个距离下,对话双方通常关系极为亲密,如情侣、家人等。此时,声音应轻柔婉转,语气亲昵自然,仿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厚意,让听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个人距离(0.5 - 1.2 米)
这是日常交往中较为常见的距离,如朋友之间的交流。在这个距离下,对话音量应保持正常,既不过于张扬,也不过于微弱,以自然、平和的语调进行交谈,展现出友好、亲切的氛围。
社交距离(1.2 - 3 米)
在社交场合中,如商务洽谈、公开演讲等,人们通常会保持这样的距离。此时,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音量需适当提高,同时吐字要更加清晰、准确,以展现出专业、自信的形象。
不同类型的人对话
对长辈说话
面对长辈,我们应秉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语气要温和、恭敬,语速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与关爱。
对孩子说话
与孩子交流时,语调应活泼欢快,充满童趣。用词要简单易懂,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对陌生人说话
当与陌生人交谈时,语气要客气、礼貌,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既不过于热情,也不过于冷淡,以展现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
为了更好地积累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建议大家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当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对话方式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真实的语言素材是提升配音对象感的宝贵资源。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我们才能够在配音中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情境、不同对象的语言特点,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逼真的配音作品。
想象力训练
创造逼真的对象感
我们录制作品时,往往需要独自一人在封闭且静谧的空间中进行配音工作。此时,如何巧妙地发挥想象力以创造出逼真的对象感,就成为了配音演员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结合很多专业配音演员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下面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起来学习一下。
初级练习
以水杯为想象载体
将桌上的水杯视作对话对象,赋予它特定的身份与性格。在配音过程中,这就是与你交流的对象,根据其“身份”调整语气、语调,让声音充满情感与温度。
借助手机屏幕构建想象场景
对着手机屏幕说话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屏幕想象成对方所在的空间。仿佛对方正透过屏幕与你交谈,根据这种想象,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声音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利用玩偶或照片聚焦视觉
把玩偶或照片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作为视觉焦点。在配音时,注视着它们,想象它们就是你要对话的角色。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引导,让自己更加投入地进入角色,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进阶训练
闭眼构建场景
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在脑海中构建出逼真的场景,如温馨的客厅、热闹的街头、神秘的森林等。根据不同的场景,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使声音与场景氛围相契合。
丰富对方形象细节
想象对方的衣着打扮、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比如,想象对方穿着时尚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双手兴奋地比划着。通过这些细节的想象,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从而在配音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感知空间与距离关系
感受自己与想象中的对方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关系。是近在咫尺的亲密交谈,还是相隔甚远的遥相呼应;是在狭小的房间内,还是在开阔的广场上。根据不同的空间和距离,调整声音的音量、音色和传播方式,使声音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
融入环境因素
注意想象中的光线、温度、声音等环境因素。比如,想象自己身处阳光明媚的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或是置身于寒冷的冬夜,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通过融入这些环境因素,让自己的声音更加贴合场景,增强配音的沉浸感。
在刚开始进行这些练习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别扭和不自然。但只要坚持不懈,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尝试和练习,很快你就能逐渐适应并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状态。建议大家先从初级练习入手,逐步适应这种通过想象力创造对象感的方式。等到初级练习熟练后,再勇敢地挑战进阶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配音水平。当你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时,即便独自一人在录音棚里,也能让每一个配音角色都鲜活起来,充满真实动人的感染力,仿佛角色就在听众眼前,与他们进行着亲密的交流。
实战训练
深化配音对象感的把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让我们借助三个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展开针对性练习,以深化对配音对象感的把握。
案例一:客服人员通话
对象感塑造
尽管在通话过程中无法目睹对方,但客服人员需在内心构建出与用户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始终保持微笑的状态。因为微笑能够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传递出友好与热情,让用户感受到真诚的服务态度。
语气把控
语气要兼具专业性与亲切感。专业体现在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准确解答上,语气平稳、自信;亲切则表现为对用户的尊重与关怀,声音温和、柔和,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注。
技巧运用
在对话中适当加入“嗯”“好的”“我明白了”等反馈词。这些简短的回应能够及时向用户传达客服人员正在认真倾听,增强互动性和沟通效果,使用户感受到沟通的顺畅与高效。
案例二:老师讲课
对象感塑造
老师要明确自己面对的是全班学生,需在脑海中勾勒出学生们专注听讲、积极互动的画面。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氛围,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
语气把控
语气要清晰有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清讲解内容;同时要重点突出,通过语调的起伏、语速的变化以及重音的强调,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技巧运用
适当放慢语速,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对于重要内容,要进行重复讲解,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或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三:朋友闲聊
对象感塑造
朋友之间闲聊,对象感要体现出亲密自然的关系。仿佛彼此就坐在身边,毫无拘束地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烦恼和想法,营造出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
语气把控
语气轻松随意,如同日常交谈一般自然流畅。避免使用过于正式或生硬的语言,用词简洁明了,带有一定的口语化色彩,让对方感受到亲切和熟悉。
技巧运用
可以适当加入“那个”“就是”“然后”等口语词,这些词汇能够使对话更加自然、真实,符合朋友之间闲聊的语言习惯,增强交流的亲切感和流畅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给大家梳理了一些方法:
①模仿优秀作品:
选择一些优秀的配音作品,如经典的影视配音、有声读物等,仔细聆听并模仿其中的对象感、语气和技巧运用。通过模仿,学习他人的长处,感受不同情境下声音的表达方式。
②元素改编尝试:
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改变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如角色身份、场景设定等,然后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重新配音。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加深对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③自我风格演绎:
当对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后,要勇于突破模仿的局限,完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作品。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配音风格。
提升配音的对象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建议大家每天专门安排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坚持不懈。
一个月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配音对象感的把握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配音场景,为角色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在配音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