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喜欢配音电影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03-14 16:06:34

1、德国观众认可配音电影

在早期的配音工作中,有一个非常挑剔和教条的想法,这使得配音的接受更糟,即“嘴唇配音”。这种做法要求对话适应演员的嘴唇动作,导致配音后的电影和原声差别太大,进而产生僵硬的德语。

20世纪30年代,行业逐渐摆脱了对嘴唇和声音必须同步的痴迷。观众克服了配音“小矮人”与努力阅读字幕相比,早期带来的不适越来越方便看电影时听德语对话。

尽管如此,配音在纳粹统治时期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至少在德国的主要城市,电影院上映的原始版本是字幕,重拍只是个别现象。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立即禁止上映好莱坞电影,只有少数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外国电影。

2、配音是德国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

到目前为止,电影中仍然偶尔会有消除负面德国角色的做法。自DVD问世以来,对此的批判性接受已经结束,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原版本。

这是前进的关键一步,因为强制配音所有电影——甚至包括日本、印度或墨西哥发行的电影——最终会导致文化上的千篇一律。电影中的许多文化、种族和语言内涵都无法完全翻译。

更重要的是,角色的说话方式也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配音多么方便,剥夺其他文化的语言和声音只会损害文化传播,而不是促进文化传播。

3、德国配音电影是一种文化

电影配音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盟军占领。电影配音繁荣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首先,德国电影院只上映美国、英国、法国或俄罗斯的电影。

另一方面,盟军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不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重新教育德国人民,使民主标准及其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这种政治和社会功能使翻译问题再次成为首要任务。

电影政策的对象,即德国观众,对此类教育活动持保留态度:德国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摆脱战后的痛苦。

经过多年的德国民族主义灌输和国际文化的孤立,德国人并不喜欢电影中奇怪的外语对话,因为原始版本的字幕粗略。 盟军必须对德国人在这方面的敏感性做出反应。他们明白,文化传播只能通过配音来实现。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战后时期,德国开始崛起,成为与意大利和西班牙并列的主要配音国家。 最后,自1949/50年以来,德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电影配音。从那时起,原版外语电影就很少见了。就德国人而言,他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是德语。 这部电影的德语配音很顺利,不知不觉地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心态。与此同时,这些配音也遵守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公约:轻描淡写国家社会主义的过去、战争犯罪和种族灭绝,并压制它们。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喜欢配音电影。我相信你也知道,电影配音对德国人来说有很多意义,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