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配音”,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日本的动漫配音以及其延伸出的一系列声优经济。那么如此成熟的经验在前,中国的配音行业有什么可以从中借鉴的呢?
日本配音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动画作品开始大量涌现,配音行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许多经典的动画角色都是由专业的配音演员所塑造的。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的兴起,配音行业进一步扩展,开始涉足电子游戏和网络媒体领域。
日本配音行业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界。许多著名的日本动画和游戏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而这些作品中的配音演员也因此获得了国际声誉。这些声优不仅在专业领域内有着卓越的表现,还常常跨界参与音乐、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演出,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多元化的才华。
综上所述,日本配音行业不仅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无数难忘的角色和故事,也成为了日本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love live! 学园偶像祭》声优见面会
从上述整理不难看出,日本配音的发展路径与其发家于动漫配音的属性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动漫以二维动漫最为丰富且出名,早期这种形式下人物的视觉刻画往往缺少灵动细节,而声优则可以以情绪饱满、色彩浓烈的声音表演弥补这部分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声优在配音过程中也担任了部分对于人物刻画二次创造的工作,与原作家一同赋予人物角色灵魂。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日本声优会给观众某类固定人设印象,如“腹黑大叔”“可爱萝莉”等,也正因为这种特性,日本的声优们在其声音人设的基础上开启了艺人化运营的商业路径,广泛的涉猎于音乐、舞台剧等其他与声音演绎呈现相关的领域。
而中国配音行业的早期往往应用在电视剧、电影等真人演绎的形式中。真人表演的视觉情感表达往往更细腻更精准,配音老师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是否“贴脸”往往是更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而因为演员的表演在画面中已经给到了相当的情绪铺垫,配音老师在声音上的表示也往往更加克制情绪抒发而注重细微情感的表达。也正是因为这些区别养成了观众不同的接受习惯,当去除了陌生语言的因素,以同样的方式用日式动漫腔演绎中文台词时,观众就往往会觉得浮夸、尴尬。
同时,在真人演绎的作品中,人们对角色的喜爱也往往更容易寄托在演员身上而非配音老师身上,所以难以向日本声优那样借作品慢慢巩固人设、人气,再以此为基础涉猎其他领域。
但这也并不是说日本配音行业的经验毫无借鉴意义,随着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虚拟角色等待着配音老师们赋予其灵